文/王哲君
电影《长安的荔枝》余热仍在,文创市场却已抢先一步“接荔而上”。这一次,出圈的不再是常规影视周边,而是由东方家居品牌“安妥 OARTO”推出「长安的荔枝」限定联名礼盒,还原盛唐荔枝“八百里加急”的审美意象。
社交平台上一位用户写道:“原本是为了马伯庸IP下单,没想到成了我的安神神器。”另一位用户“@长安客”则写道:“没想到历史课逃课的我,竟为唐朝荔枝氪金了。”玩笑话背后,是年轻人愿意为“文化感”埋单的新趋势。
当李善德感动今日“牛马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讲述了唐代小吏李善德为运送鲜荔枝而踏上一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。在命运的重压与制度的夹缝中,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场几无可能的奔赴。相比权谋或浪漫,这个故事真正触动人心的,是一个普通人在极限中仍力图“把事做好”的坚韧。
放到当下,这份“倔强的体面”不难引起共鸣。在被KPI和deadline环绕的现实中,现代“打工人”并不陌生于李善德的窘境。他代表的,正是那些在琐碎与重压中依然坚持原则与心中秩序的人。他不是英雄,但他让我们想起了自己。
这种“内耗型勤奋”的共鸣,促使观众不仅走进影院,也愿为这份情绪共振“买单”。安妥推出的电影联名礼盒,正是延续这份共鸣的巧思:复刻“荔枝加急”场景,将唐纹、古香、仪式感封进日常器物,让现实中的我们,也能在琐碎生活中找回一丝秩序与诗意。这不只是一次联名,更像是对“认真过生活”本身的回礼。
联名 VS“生活考古”
安妥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、回归平衡与舒适生活理念的东方家居品牌,秉承“至简、兼容”的设计哲学,致力于传达“新文人美学”。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创机构,安妥更像是一个探索“文化生活方式”的实验场,其产品常以器物为媒介,尝试将东方美学嵌入日常生活。
这份共鸣也延伸到了周边设计上。联名礼盒的精巧设计中,细节多为“解构式隐喻”:以岭南荔枝壳入香,配伍传统中医熏香之道;香烛命名为“荔枝路”,燃尽一寸,象征一程奔赴;锦盒造型仿唐代器足之制,低足承天、高盖载地,寓意“礼天地四方”。
礼盒之中不乏文化“考据”:敕牒印制参考《唐会要》中“黄麻纸”样式,纹样则提取自敦煌藻井和唐代琵琶槽饰,以现代激光工艺呈现透光感。包装不再是外壳,而是内容本身的延展与阐释。
这种方式,区别于常规影视周边的“贴标逻辑”,更像是一种“生活考古学”尝试:通过器物与纹样的再构,让使用者得以在日常起居中与历史发生隐秘而具体的连接。
年轻人愿为“文化气”买单
据文化消费趋势报告显示,63%的年轻消费者愿意为“文化附加值”支付溢价,“新中式”搜索热度已超越“北欧风”。安妥团队的判断是,今天的消费主力不再满足于“实用主义”,而转向“文化共鸣”与“美学主张”。
“我们不做文物复刻,而是解构东方美学的精神逻辑。”品牌主理人CHRIS表示。他曾学习电影与摄影,也曾走过多个国家,最终选择回望“来处”,从传统中提取安顿当下的精神支点。
“荔枝是快消品,但我们想表达的是慢——慢下来,才看得见香气从何而来,器物为何而存。”CHRIS说,“奢侈不是速度,而是余地;不是占有,而是安放。”
在这个逻辑下,电影礼盒的流行并不是一次偶然的“联名爆款”,而是“文化生活方式”逐渐扎根的表现。
联名是对“来处”的再确认
在流量为王、热点速朽的语境中,这样的尝试显得格外“慢”。安妥品牌名中的“安”与“妥”,也正是“慢”文化的隐喻:如稻谷成熟、花开花谢,自有节律与温度。这种慢,意味着克制、沉潜,也意味着坚持不懈。
“我们做的不是礼盒,而是情绪的容器。”CHRIS说。这份“容器”所承载的,是唐代驿道上的汗水与尘土,也是现代年轻人对生活意义的探寻。
当千年前的李善德穿越时空,和今天的“打工人”在焚香一刻中短暂对视——这恰恰是文化的意义所在:不是遗产的存放,而是共情的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