█通讯员 胡炀
蜱虫,贪婪的吸血者,俗称“草爬子”“狗豆子”,是一种寄生性节肢动物,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搔动的部位。蜱离开动物后常潜伏在草丛、灌木、树林等潮湿环境中,可叮人、吸血。蜱吸饱血后,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。它不仅吸血,还能传播多种疾病。当前,蜱虫开始进入繁殖活跃期,广大居民外出时一定要警惕由蜱虫叮咬引起的疾病—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SFTS),简称“发热伴”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,致死率可达10%—30%,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,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。该病主要高发在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辽宁、浙江、江苏等省份,但疫源地范围有逐渐扩大趋势。流行季节多为每年的4—10月,其中5—7月为该病的高发季节。疫源地常为有蜱等病媒分布的丘陵、山区、森林等植被覆盖丰富的地区,病人多为疫源地居民,尤其是从事农、林业生产的劳动者,或有疫源地暴露史的旅行者。随着气温升高,蜱虫活动频繁,所以一旦有野外暴露史或蜱虫叮咬史,且出现以下症状,请立刻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。
发热伴潜伏期通常5—14天。起病急,进展快,常见症状包括:1. 持续高烧(≥38℃),持续不退;2.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进行性降低;3. 极度乏力、头痛、肌肉酸痛;4. 恶心、呕吐、食欲缺乏;5. 牙龈出血、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;6. 部分患者出现意识障碍、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如何科学防护?
户外活动时:
“包裹”严实:穿浅色、光滑、紧口的长袖衣裤(浅色便于发现蜱虫),扎紧裤腿袖口,高帮鞋或靴子更佳(避免蜱虫爬入)。戴帽子,防止蜱虫附着在头发上。
驱虫防护:在裸露皮肤(避开眼口)和衣物上涂抹含 DEET(避蚊胺)、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。衣物可喷洒氯菊酯类驱虫剂(对蜱虫有长效驱避作用)。
远离高危区:避免长时间在草丛、灌木丛、树林边缘等蜱虫栖息地坐卧休息。野外活动尽量走步道中央,减少与植被接触。
清理环境: 清除庭院杂草落叶,减少蜱虫滋生。
从户外返回后:
立即检查全身:重点检查头皮、耳后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、腘窝、脚踝等皮肤褶皱处。用热水(≥60℃)清洗衣物,可杀死残留蜱虫。洗澡时仔细搓洗全身,有助于清除未附着的蜱虫。
宠物检查: 宠物外出后也需仔细检查毛发,防止蜱虫“搭便车”入室。
万一被叮咬,正确处理是关键:
冷静勿硬拔,错误操作(如拍打、硬拽、火烧)易致蜱虫头部残留,增加感染风险。
正确移除:用细尖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头部或口器。垂直、稳定、轻柔地向上提拉取出,避免旋转或扭动。如无把握,立即就医由专业人员处理。
消毒处理: 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彻底清洁叮咬处和双手。
密切观察: 记录叮咬日期,14天内若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,立即就医并告知蜱叮咬史。
不只是叮咬,其他传播途径要警惕:
1. 蜱虫叮咬:最主要途径,携带病毒的蜱虫在吸血时将病毒注入人体,叮咬时间越长,感染风险越高。
2. 接触传播:接触急性期患者或病死者的血液、体液、血性分泌物、排泄物,或破损皮肤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,也可能感染。牛、羊、狗等动物是蜱的重要宿主,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蜱虫虽小,危害巨大。掌握科学防护知识,做好个人防护,正确处理叮咬,就能有效避免悲剧发生,快把这份防护指南转给关心的人,特别是常去户外的亲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