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记者 王美琳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
远山如黛,近水含烟,粉墙灰瓦,古树古宅……在浦阳江畔、大岩山下,欢潭,一个因岳飞精神和五义文化而闻名的古村落,已经走过了千年岁月。
潭水悠悠,映照着千年前的金戈铁马,也倒映着今日的文化新生。去年6月,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助理、副教授季靖,以市级文化特派员的身份驻村,开展为期两年的文化指导与帮扶工作。带着高校“智囊团”与青年创客的活力,她解码在地文化、建构产业生态,也让美丽欢潭的故事,越写越生动。
文化解码
唤醒“沉睡”的宋韵
千年古村的现代转译
“第一次踏入欢潭村,一眼就看到了那座刻有《满江红》诗句的古桥,历史的厚重感一下子就上来了。”回忆起驻村首日,市级文化特派员季靖印象深刻。的确,走过欢潭,每一眼皆是风景,每一处都有故事。有大岩山和浦阳江的青山绿水环绕,有岳家军因饮潭水而欢的生动传说,有古井、古寺、百年古宅与满江红广场的交相辉映,有3处省级文保单位彰显的文化底蕴。
但季靖很快发现,欢潭的“文化富矿”尚未转化为经济动能。比如当地的田氏家族文化、五义文化、岳飞文化、扇面画与根雕等非遗文化,散落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,隐藏在墙上张贴的只言片语中,“系统性体验活动和文创产品是较为缺乏的,对于欢潭的历史文化,游客看不到、摸不着、带不走。”
文旅业态更是单一:仅一家民宿、一家户外拓展企业、一个驻村博主团队、三四家小餐馆,既无法满足团队游客的食宿需求,也难以留住散客“逛吃”的脚步。
“既然欢潭村最大的问题是‘业态’与‘人流’相互桎梏,那么就以激活文化产业的方式来破局,要同时解决‘业态’与‘人流’问题”,季靖总结道。
经过扎实的调研与反复研讨,季靖决定以“宋韵”为针,将碎片化的文化资源串联起一个个产业业态。她对欢潭的定位首先是“宋韵古村”,并特别提出要区别于径山村,具象化它的“宋韵”。“径山村以禅茶闻名,而欢潭要挖掘文化意象,比如岳飞传说、田氏家训、五义文化等,开发文创,完善业态,既立足本村特色,又能与径山村形成‘南北宋韵’的呼应。”
其次是“年轻人的古村”。“欢潭村紧靠大岩山,依托大岩山骑行林道和环浙步道的区位优势,可以用一些沉浸式体验项目,吸引户外爱好者与年轻游客。”
产业焕新
青创客×乡村×政策
文化长久浸润乡村生命肌理
“流量”的切入口已找到,但若要将“流量”化为“留量”,还需找到令其生生不息的发力点。
“文化振兴不能只靠表演和展览,除了外部‘输血’,还必须有自我造血能力。”季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群体——大学生。“激活乡村,离不开青年的力量。大学生是有着一脑袋奇思妙想却常常无处施展的一群年轻人,而美丽欢潭,就是他们实现自己创意的最好平台。”
以大学生创客营为支点,带动年轻人入村,撬动业态与人流,实现双增长,是她的解题思路。在乡镇、村两委的支持下,欢潭老街“南宋市集”主题氛围营造业已完成,目前正全力打造“欢潭五义创客实践基地”,配套有创客空间、青创宿舍、文化活动空间,常态性举办周末性、欢潭老街“周末市集”以及春令营、夏令营、秋令营、冬令营,而此前构想的“宋韵数字馆”“田氏家训沉浸体验”等项目,都将以“揭榜挂帅”的形式,交付给每一次的创客营,由大学生创客团队分步实现。
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激活业态,更能够打造“青年创作—乡村受益—企业联动—政策反哺”的闭环生态。如此一来,村庄文化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,而是链接游客、青创客与古村的情感纽带。这个古色古香的村庄,也不仅是寄托乡愁的精神原乡,更是一个文化永续、孕育未来的活力村庄。
从一个人到一个团,从一个圈到破圈层。2024年底,季靖邀请了北京大学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近20位专家组成的“高校智囊团”进村,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俞虹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节目主持人、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敬一丹等人,为当地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。
同时,在她的牵线搭桥下,欢潭村已与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,结合欢潭村的文化底蕴、历史建筑、传统习俗和“五义”文化,开展宋韵杭式生活研究与体验活动,都是双方合作的主题。
大岩山带着原始森林的先天基因,在春风中愈发生机勃勃,千米明清老街光影斑驳,从历史长河中舒卷而来,季靖对欢潭村充满了期待,“希望基地能够尽快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也期待创客营的效应可以辐射到进化镇、萧山区,让此地成为青年创业的热土、文化共富的样本。”